close

熱帶與熱帶環境的台灣要看到雪是很困難的,因此比較難得有雪地拍照、測光的經驗。

看書上寫的雪地測光方法百百種,有的說要加 EV,避免臉部變黑,

有的說要減 EV,以免雪地層次消失。每個說的都好像有道理,那到底要聽誰的呢?

其實都沒有錯,可以開光圈也可以收光圈,就看你想表達的是什麼而已。

 

2010120901.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張就是收光圈拍的,拍攝這張時心裡想的就是要表達雪的層次感,若是一般拍攝雪地並不會拍的這麼暗。

也就是拍攝雪地很多人都喜歡把雪拍的白白的、美美的。

根據測光表 18% 灰的定義來看,雪地的強反光會讓測光表感受亮度十足,

因此會一直提醒你要收光圈、收光圈,所以拍出來會不夠白,若要雪地白白美美的,就要開個光圈。

但是若想要雪地有層次感,那就得收個光圈比較好一些了。

 

2010120904.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像這張一樣,怕後面樹林太黑,曝光多給了一些些,雪地就變得非常的純白,非常的漂亮。

但是美則美矣,細節除了陰影處還有之外,其他雪地中亮部的細節都完全消失了。

不過很像一般人看到雪的視覺經驗啦!所以也不能說把雪地拍成純白就是錯的。

 

2010120903.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張也是類似的狀況,霧淞(註*)到底要不要有細節?

*根據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的解釋如下:

 

1、霧淞(Rime):溫度低於冰點之過冷水點(滴)撞擊暴露物體上迅速凍結,

形成之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之冰粒聚集物稱為霧淞,霧淞主要由分散之冰粒構成,

其密度僅約每立方公分為0.2-0.3克。

2、氣溫降至冰點以下在植物上形成的冰狀物是否就是霧淞?很難確定,它可能是霧淞、雨淞(Glaze),

亦可能是半明冰(Glime),一般都由當時氣象觀測者決定到底是霧淞或雨淞,一般人對此三種情況很難區別。

若霧淞要有細節,那就收一些光圈即可,若是想要亮晶晶的霧淞,那就開一些光圈。

這張就是想要有細節的霧淞,所以收了一點光圈,看起來雖不晶瑩剔透,但是卻也節理分明!

 

 

地拍照真的很辛苦,冷的要命,手指頭都不聽話,還要擔心相機沒電、底片斷裂等等。

2010120902.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若是拍錄影的,電池真的是消耗超快的,一定要多準備幾顆。

太陽眼鏡戴戴脫脫的也很容易遺失。

但是雪地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新的拍照體驗,辛苦就辛苦吧!

畢竟台灣一年可以好好拍雪景的天數並不多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c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