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這篇文章純粹個人想法,就只是針對 4/3 系統的出發與終點的感慨。
4/3 系統,一個目標非常明確的相機規格,唯一的目的就是讓 CCD 或 CMOS 吃到直射光!
簡單的說,CCD 或是 CMOS 因為製程的關係,是無法利用斜射光的,
這個特點和利用底片做為感光元件的傳統相機有著絕大的不同。
感光乳劑是可以利用到斜射光的,因此設計相機時只要考慮到成像圈是否涵蓋到底片範圍即可,
不用考慮到光路的斜度問題。然而在數位時代卻不是如此,成像圈之外還得考慮直射光的問題。
但是各大相機廠商,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敢、不願砍掉重鍊所有的系統,因此仍沿用底片年代的設定。
我要說的就是鏡頭的接口規格以及鏡後距的設定。
當年鏡頭接口就是為了底片而設計的,絕對不是為了數位攝影而設計。
而當相機進入數位時代之後,斜射光的問題便變得難以克服了。
為了克服 CCD 無法接受斜射光這個大問題,各家廠商提出各種法寶來解決,大略分為三種。
第一種:Leica 有錢人的處理方式
Leica 當年也為 4/3 系統的一員,可見該系統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因為消費者被第三種廠商騙了,所以 Leica 就淡出 4/3 系統了,
後來乾脆請 Kodak 開發出新的 CCD 以解決斜射光的問題,其實 Kodak 也是當年 4/3 的創始成員呢!
Leica 用的就是微鏡片技術,既然斜射光解決不了,那我就在每個感光元件上面加個小鏡片修正光路,
呵呵!這樣總可以吧???代價????買 Leica 的人不會在乎地。
不過對於太廣角的舊鏡頭依舊是無解,還是得更新軔體和相機溝通,才能得到最好的設定值。
所以創造出全世界最小台的 35mm 片幅的數位相機,只是一台空機身售價就要近 30 萬!
當然啦!前面已經說過這是有錢人的玩法。
第二種:Olympus 沒錢人的處理方式
Olympus 當年找 Kodak 共同開發 CCD 時就考慮到直射光了,
但是除了直射光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體積!
沒錯,體積關係著你願不願意帶出門,因此小型化變成一大關鍵了!
或許很多人不同意這一點,小型化?4/3 系統哪有小型化?體積不是和一般 APS-C 尺寸的相機差不多?
甚至 PENTAX 的相機有些都還比 4/3 系統的小呢!
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你可能忽略的一件事,那就是直射光的要求。
可以想像,若是用 APS-C 尺寸的 CCD,又要直射光,那相機要多大一台才夠呢?
而且當年設計 Olympus E1 的設計師就已經說了,所謂小型化是和 OM-1 一樣的大小。
但是很多用家卻不了解,一直抨擊 4/3 並沒有縮小體機,其實真的誤會了。
當 CCD 縮小後,現行的單眼相機大小就可以吃到直線光了,也因此保留了邊角的畫質。
第三種:Sony 等公司裝聾作啞的處理方式
這要怎麼說呢?上述兩種方式起碼還承認了,在現有的體積以及這種鏡後距下,想要有好的畫質只有兩個辦法,
一個是裝上微鏡片,另一個就是縮小 CCD 尺寸。
那其他的廠商打算怎麼處理呢?通常是採用裝聾作啞型的處理方式,反正會在意全尺寸邊角畫質的人又不多,
何必呢?為了那幾位少數的消費者,把現有的系統砍掉重練?
甚至有些相機廠家在手動對焦轉換到自動對焦時已經砍掉重練一次了。
再砍一次?被消費者砍可能比較快!!!
因此看起來,裝聾作啞似乎是上策,不僅裝聾作啞,還大肆攻擊、廣告大尺寸 CCD 以及超高畫素。
說的好像 CCD 愈大、畫素愈高才是好的相機的保證,絕口不提畫質的問題。
後來甚至還開發更小的鏡頭以賺更多的錢,APS-C 尺寸的 CCD 對現有的鏡頭都已經太大了,
雖然成像圈可以涵蓋,但是可以涵蓋和可以直射根本是兩件事!
想不到還推出成像圈更小的 APS-C 專用的鏡頭,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啊!
Sony 是將這項『技術』發揮到極致的廠商,Sony 前一陣子發表了一系列 NEX 系列的 EVIL 相機就是這樣。
主打短小輕薄,鏡後距超短的,但是卻始終不提斜射光導致邊角畫質變差的事情,
應該是運用了大量的數位修正,要不然畫質可能更見不得人。
唉!為甚麼說是美麗與哀愁,這樣一個追求畫質的開放式系統,不敵被其他大廠牽著的消費者,
一味追求大尺寸和高畫素,完全忘了這兩點和高畫質沒有絕對的關係。
甚至 4/3 後來也順勢推出 Micro 4/3 系統,和 4/3 一樣的感光元件,
但是拿掉反光鏡、五稜鏡,使得機身體機縮小,然後重新設計鏡頭讓鏡頭也變小,符合隨身帶的規格。
但是畫質真的下降很多,可見鏡後距縮短真的非常不利於畫質。直射光不是一種純理論,而是有其必要性。
我本身也做過 E-P1 和 E500 的比較,兩台差那麼多世代,但是畫質上 E500 仍然樂勝、完勝 E-P1。
當然了,那次測試用兩台相機用的鏡頭不同,但是並不是在測解析度,
只是看整體的畫質,我想仍然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Leica 傳說是因為 M4/3 用太多數位修正,所以不願認證許多新的 M4/3 的鏡頭,
可以想見 M4/3 用了多少數位修正。
鏡後距比 M4/3 短的 NEX 系列也更可以想像數位修正有多嚴重了。
但是即使修成這樣,畫質還是很糟糕..........
一個小小的感光元件,可以看出廠商在開發時的心態,
廠商開發、生產產品一定以賺錢為目的,這點倒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尋求獲利與口碑的平衡時,會做出什麼決定就關係到企業的信念了。
Olympus 以前有個廣告說:光學為數位相機之母。
數位影像、數位技術再厲害,還不是要有完美的光線進入到感光元件中才可以發揮?!
但現今大多的廠商只一直強調數位技術,都忘了如何讓感光元件吃到最完美的光才是最重要的事!
科技再怎麼進步,都無法改變光路吧?
吃不到的光就是吃不到,就算你有翻轉螢幕、觸控對焦,還是吃不到光!
所以應該只是集體性的選擇性失憶吧!這些光學大廠怎麼可能會忘了光路的重要.............
連 4/3 大廠都推出 M4/3 了,自己都忘了當初推直射光的熱情,真的叫人唏噓了起來。
所以常說什麼樣的消費者造就了什麼樣的店家,
如今,就只能看著 4/3 系統的沒落......,還真的希望它可以重振雄風,只是我看很難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