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說到三防機(防塵、防水、防震),一定很多人會不認同相機需要完整的三防。
總會有許多人說,少來了,相機幹嘛要防水?!我就不相信相機捨得拿去淋雨等等。
但是對我們跑野外的野人來說,三防真的很重要啊!
就是為了這三防,讓我最後還是放棄了全幅入門機 Canon EOS 5D,
乖乖的選擇感光面積只有 1/4 大的 Olympus E5。
每每說到三防機(防塵、防水、防震),一定很多人會不認同相機需要完整的三防。
總會有許多人說,少來了,相機幹嘛要防水?!我就不相信相機捨得拿去淋雨等等。
但是對我們跑野外的野人來說,三防真的很重要啊!
就是為了這三防,讓我最後還是放棄了全幅入門機 Canon EOS 5D,
乖乖的選擇感光面積只有 1/4 大的 Olympus E5。
最近出了點意外,只好將龐大的照片庫轉換成另一個管理軟體。
資料庫轉換的過程幾乎可說是無痛轉換,但是真正開始操作才是痛苦的開端。
就聽我慢慢來說吧!
照片資料愈來愈多該怎麼辦?當然是利用關鍵字管理啊!
剛剛利用中午的時間拍了兩種影片,一種是正常室內光亮下的片子,一種是戶外的影片。
機器用了三種,一台是 JVC PX10,一台是 SONY SR7,一台是 Panasonic HVX200。
最後一台可是專業用的,規格是 DVCHDPRO,規格很高的一台機器,但是結果令人有點不知所措!
看下去就知道了。
今天中午收到剛出爐的 JVC PX10,因為我直覺的認為它會是水下攝影的明日之星,
所以一出來就趕緊買了,這幾天就要開始製作防水殼囉!
為甚麼它會是潛水的明日之星?
1、它沒有 LanC 接頭,所以防水殼只能用機械式操控。而一般大廠是不會出機械控制的防水殼。
所以我這種個人防水殼工廠就有生存的機會了。
先聲明,這篇文章純粹個人想法,就只是針對 4/3 系統的出發與終點的感慨。
4/3 系統,一個目標非常明確的相機規格,唯一的目的就是讓 CCD 或 CMOS 吃到直射光!
簡單的說,CCD 或是 CMOS 因為製程的關係,是無法利用斜射光的,
這個特點和利用底片做為感光元件的傳統相機有著絕大的不同。
哈哈!被這幾個 5 搞到快死了,其實 E500 一直有點老態了,轉盤都已經有點失靈了。
雖說那片 Kodak FFT-CCD 的發色真的讓我十分滿意,
但是測光不準、白平衡亂飄、清晰度不足等問題,真的也令我拍照時無法很專心的拍照,
時時要回看一下到底拍出來的東西正不正常。加上沒有防手震,高 ISO 又不堪。
唉!空有一塊好 CCD,卻也只能當晴天機來使用,真的很可惜的,所以一直有換台相機的念頭。
新相機終於到了,中午匆匆領了包裹就出門了,因為沒時間檢查快門數,所以很多東西也不敢拆開。
就是怕萬一要退貨會有麻煩,只有在路上多多少少試拍了一下。
*Olympus E5 + ZD 12-60mm F:2.8-4*
底掃很麻煩,除了掃描時間外,最麻煩的算是要一張一張的送進去掃描,
當初在買底掃時就有在想這個問題,
到底是要買一張一張自己送進去的,還是要買會自動一直吃片子的?
後來還是選擇一張一張自己送的比較實在,反正不管怎麼弄,都是得一張張片子檢查、設定。
正片就簡單多了,可以直接看著正片調顏色,不像負片那麼討厭,都要用猜測的。
前幾篇提到一些底片的編號、代號等等,想想這些東西都是老骨頭了,
若不做個專門的介紹,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搞不清楚,這些東西到底是在說什麼!
底片可以用各種形式來區分
1、大小
有各式各樣大小的底片。從非常小型相機用的 110 底片,一直到單張 8 吋乘 10 吋的大底片。
緣起:
因為前一陣子突然被勸敗高階數位單眼,說真的,也被說的心癢難耐的,呵呵!
因此開始尋找適合的高階單眼相機,無奈啊,看得上眼的至少都要 5 萬以上啊,
若是五萬就可以打死,那倒也是不貴,但是所有的鏡頭群都要重建,這就辛苦一點了。
Canon:EOS 我只剩一管 kit 鏡,28-90mm 那支,其他的是公司的不是我的。公司有一支 50 macro,
拍照這麼多年了,最後悔的事莫過於將過去用過的舊相機賣掉............,
其實賣也賣沒多少錢,但是現在想買雖不是遙不可及但是卻下不了手了。覺得為甚麼要這麼貴.....
讓我最後悔賣掉的相機有兩台,
一台是 Canon 的 T90,真是一台好機器,陪我上山下海。
雖說是電子相機,但是還真的很耐操,而且功能繁多,配上專用的閃燈,還真的很好用的。
最近為了尋找 EOS 1n 的電池盒可是找死我了,各種型號不一而足,根本如入五里之霧,
什麼?我聽到有個遙遠的聲音問我為甚麼要找 EOS 1n 的電池盒.......,
嗯!這是高度機密,只有三個人知道,一個就是我,另一個是當事人,
還有一位是我安排在當事人身邊很久的密探............(我承認很冷.........)。
前言:
了解自身用的相機是件好事,知道有多大的動態範圍,才能將 Zone System 理論搬到數位相機上。
有些相機網路上有測試過,但是測試方法均為電腦分析,很少是以實戰方式評估。
因此想實際測試一下,就一般攝影條件、一般電腦條件下,到底相機可以得到多大的寬容度。
11/16 又是小課程的時間了,
這次小課程要上的是相機的動態範圍(DR)。
如果你不了解你相機的動態範圍,以及每檔之間的差異,
你要如何操作 Zone System?
各位好,各位應該注意到了有一個行事曆一直放在上頭,有南瓜、有雙十,
最重要的還有一個夜間攝影。
這是指 11/16 週二晚上會舉辦夜間攝影的外拍。所有夜間的課程均是晚上 7 點開始。
雖說夜景不是天黑才開始拍,但是考量到用餐、外地、上班等等因素,只好從 7 點開始囉。
集合地點都是新富路上課的地方,想加入的新朋友、新同學,請讓我知道一下,謝謝!
測光!是所有的攝影者心中永遠的疑惑.............,大部分的進階攝影者都知道測光,
也知道測光是在幹什麼,但是卻好像永遠無法精確的掌握測光,以及預測該測光數值的影像表現。
首先,什麼是測光的基準,就是 18% 的反射率,我們常以 18% 灰來稱呼。
相機的測光其實是很盡責的,他不知道你到底在拍什麼?你要的影像特質是什麼?
4/3 和 M4/3 的 CCD 是同樣大小,只是鏡後距、接環大小的不同而已。
4/3 的焦段是 135 底片的兩倍焦段,135 底片大小就是現在所謂的全片幅,
在 135 相機上 35mm 的鏡頭,相當於 4/3 上 70mm 的鏡頭了。
所以可想而知,4/3 的 CCD 尺寸是 135 片幅的 1/4 而已了。
用了好一陣的 Micro 4/3(M4/3)系統,對於沒有觀景窗一直耿耿於懷,
每每聽到同事的 DSLR 在耳邊響起陣陣的快門聲,心中總會暗自立誓說:有為者亦若是。
好啦!我承認沒那麼嚴重了,但是每次聽到都很想打別人的相機出氣倒是真的。
那是單眼底片相機才有的反光鏡反彈聲啊!
第一次聽到高速連續過片聲時,感動到都想哭了...........,
數位相機的錄影功能到底是不是雞肋?
一開始很多人都說是雞肋,直到一堆人拿起 Canon EOS 5DMkII 拍廣告、拍 MV 之後,
突然間大家都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功能了,但是真的用得好的卻又沒幾位..............
我這麼說難道不怕得罪人嗎?呵呵!敢說就不要怕!
使用 M4/3 系統也快要一年了,這一年來經歷了 Olympus 機身比鏡頭多的時期,
也經歷了 Panasonic 狂出新機,舊機價格猛跌的時期。
這一年的使用經驗到底讓我知道多少 M4/3 的優缺點呢?
呵呵!這可不是坊間那種看看規格表寫的測試報告,而是貨真價實的長期使用心得。
這裡沒有各位想看各式圖表,只有我自己的使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