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都會好奇,到底網路上所貼的照片是用哪些機器拍的?

我就直接說明比較快了,大家也不用猜了!

0607003.jpg 

 

早一點的數位相機是 Leica D-Lux,300萬相素,2003年出廠,現在還在服役中。

再來是 Rollei DC5324 500萬相素,2005出廠,現在仍服役中。

最近才是 Olympus E-P1,2009出廠,現在主力機種。

KIT 鏡的後玉磨花了,因此近三個月的照片都是用蔡頭拍的。

 

們不會問暢銷作家用的是哪一支筆,也不會問電腦繪圖大師用的是什麼軟體。

但是卻很經常會被問到你是用哪一台相機?或是你是用哪一顆鏡頭?

畢竟一張照片的發色、細節、立體感等等,與鏡頭、相機的關係太密切了。

尤其是現在數位的年代,雜訊、發色等,全是機身在處理,所以有關相機的訊息當然很重要囉!

 

 

次聽到有人這樣詢問裝備時,先不要急著說他是器材控,而是捫心自問一下,

我對我手上的器材了解的夠深入嗎?器材的極限在哪裡?

不要說極限好了,我改稱器材適合拍什麼?不適合拍什麼?這樣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可能會分成好幾個單元來說,就從我為甚麼會選擇這台相機開始吧!

4/3 系統是一個很神奇的系統,最起碼我個人是這麼認為啦!

神奇在哪裡?神奇在它是完完全全為了數位影像所設計的新系統。

這個就得從 CCD 或 CMOS 的感光特性來說了。

CCD/CMOS 只能吃直線光源,也就是無法利用斜射光的,但是底片卻沒有這樣的問題。

由於圖片版權的問題,請自行前往連結觀看,裡面有詳細的圖解。

Olympus 歐洲網站資料

各家廠商為了處理這種邊緣嚴重失光的問題,無所不用其極,

最簡單的當然就是縮小 CCD/CMOS 的尺寸,以避開邊緣光線的問題。

因此 APS-C 尺寸會成為主流不是那麼意外,但是 APS-C 對光線的吸收仍不是那麼完美。

我們的相機並不是 Leica M9,無法加裝超高精密度的微型鏡片在 CCD 前面,

只剩下最後一招了,就是再縮小片幅!於是縮小至 4/3 吋,也就是 135 片幅的1/4大。

此時發現,價格、畫質、體積等,可以取得相當好的平衡點,也就是不拼高畫素,但是和人比拼高畫質!

這個 4/3 聯盟有 Leica 的加持,還有 Panasonic、Olympus、Kodak、Sigma、Fujifilm 等等。

 

別小看這個聯盟,好像除了 Leica 比較厲害外,其他的都不怎樣。這樣想就錯了!

Leica 就不用說了,光學中的巨人,這毋庸置疑了。

Panasonic 近年來以電路設計而聞名,不論在錄影機或是照相機上均有不錯的評價。

Olympus 是一間特異獨行的公司,在醫療、實驗室方面的光學品質十分優秀。常有出人意表的想法與實踐力。

他的色彩轉換也很有一套,JPG 直出通常就已經十分有水準了,可以省下大量後製的時間。

Kodak,它可是 CCD 的發明者!連 Leica M9 都用他的 CCD,你就知道有多好了。

當年還有 FFT-CCD,也是十分優異的!

Sigma,可別以為它只會做鏡頭,它手上可是有 Foveon X3 系統的 CCD 喔!

X3 CCD 只要在雜訊、解像度上可以取得平衡,絕對會是殺手級的 CCD。

Fujifilm 及是有自己開發的 SuperCCD 以及 SR CCD。這兩款 CCD 都可稱為是當年創新的思維與發明。

SuperCCD 利用畫素六角形再旋轉 45 度,使得成像密度可以增加一倍!

SR CCD 則模擬真實底片的感光顆粒,將 CCD 的動態範圍再提昇。

 

了!現在各位相信 4/3 聯盟不是市場搶輸 Canon、Nikon、Sony  的廠商自己無聊自 High 用的吧!

他是真的有實力的!只可惜..................

機體一直無法小型化,雖然已經很小了,但是還是和 APS-C 相差不大。

於是又發明了 Micro 4/3,簡寫為 M43,

就是機身部份拿掉反光鏡、五菱鏡,使鏡後距可以更短、機身可以更小的設計。

Olympus 歐洲網站介紹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廠商在良心與金錢上的衡量了。(說良心或許太沈重,就說是商業考量好了!)

前面說過 4/3 聯盟成立的原因,是要在光學、畫素、畫質、體積中達到平衡點。

但是當機身縮小後,鏡後距同時也變小、鏡頭也要變小,這樣才能力行小型化,也才使小型化有意義。

偏偏這些都是好相機的必備條件。

身縮小後,相機處理影像能力、除噪等運算能力一定要下降,否則會有過熱的問題。

(筆者 E-P1 的 CMOS 已經過熱過了!)

再來就是操控性,該就手的按鍵就是需要這麼多顆,機身真的要縮小,按鍵勢必要被閹割。

後距變小、鏡頭變小後,CCD/CMOS 斜光的問題又跑出來了,加上光圈也做不大。

結果 Leica 不願意繼續為其光學素質背書,直到後來才出了一支 45mm 的 macro 鏡。

或許可以看成 M4/3 影像素質不如 4/3 的證據了。

只是素質不良的成因是鏡後距縮短還是鏡頭變小,還有待更有效的實驗才能得知。

但是因為真正的小型化,所以真的算是席捲了高階消費機、低階數位單眼相機原本的市場。

 這也算是小型化和畫質的一個折衷方案吧!

實這次 M4/3 也還真的攪亂了一池春水,

SONY、SAMSUNG 已經推出了新的電子觀景窗可交換鏡頭式相機(EVIL),

傳聞中 Fujifilm、Canon 都有意跟進推出 EVIL 機。

這場小體積作戰,我猜想還會有好一陣子才會塵埃落定。

 

初選擇 E-P1 的原因:

1、體積小

2、畫質尚可接受

3、可轉接任何老鏡頭,連 Leica M 鏡都可以

4、因為 CCD/CMOS 變小,有效焦長為 X2,對生態攝影很方便的

0607001.jpg 

等效 800mm,無裁切直出。

 

5、機身防手震,可以安心的使用沒有防手震的老鏡

0607002.jpg 

1/10秒純手持拍攝。

 

6、強力的超音波除塵。野外經常在望遠鏡頭與蔡頭間更換,

若是除塵不夠強,以 CMOS 直接外露的狀況,我想兩三下就要回廠清一次了。

 

缺點:

1、不是吃三號電池的,這對野外來說是很麻煩的

2、因為等效焦長的原因,使得老鏡轉接後有足夠廣角端的鏡頭很少

3、畫面不夠乾淨,即使 ISO 開到 200 也是一樣(這點是我始料未及的),那高 ISO 就更別提了

4、無內閃(其實對我幾乎沒有影響啦)

5、真的不是很好握

 

結:

需要嗎?真的需要我說嗎?

每個人使用相機的時機、特性均不同,我認為好的你可能視為糞土,

只要你可以拍的快樂,它就是好相機!

目前這台 E-P1 真的給我很大的攝影樂趣..............

 

後記:至於底片機..........,有空再說吧!太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cen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